隨著國家開放了三胎政策,社會對月嫂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,以月嫂服務為代表的家政服務業已經成為熱門風口。不過隨著資本的涌入,整個行業卻開始亂象頻出,家政行業未來的發展仍有種種問題亟待解決。
1、“一嫂難求”,家政行業如今供不應求。
雖然近年生育率下降,但市場對月嫂、育兒嫂等家政服務人員的需求不降反升,這主要是由于新一代父母在育兒知識方面的缺失。
此外,由于經濟發展催生的育兒觀念改變也是重要原因。相比僅依靠經驗照料寶寶的傳統育兒嫂,目前的新一代父母更青睞具備一定營養保健、行為培養、智力開發和體能鍛煉等專業知識的職業月嫂。
“一嫂難求”的現象背后,隱藏著是家政行業巨大的市場和有待開發的需求。
家政行業的崛起并不是意外,巨大的需求缺口將繼續將家政行業推高。專家預測在2026年,月嫂訂單量將達到1000萬至1200萬之間,行業規模要擴大7倍,國內至少需要200萬名月嫂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。
除此之外,養老壓力激增,也導致許多家庭對于家政服務行業的需求高居不下。國內目前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將近2.64億人,老齡人口的比重達到了近25%。據統計,2018年北京600多萬戶家庭中,就有200萬戶需要家政服務。
2、萬億市場魚龍混雜,家政行業亂象頻出。
行業內的監管不嚴產生的種種亂象,打擊了消費者對家政行業的信心與期待,可稱之為“內憂”。新冠疫情的爆發可被稱為“外患”。
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使得很多實體經濟都無法繼續經營下去,就業崗位減少,更多的人賦閑在家,他們有了一些時間去做家務;與此同時,即使是仍在工作的人,他們也更愿意攢錢以應對未知的風險,畢竟家政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;最后,所有人都擔心家政工作人員會攜帶病毒,給自己的家庭帶來無妄之災。
以上諸多原因會導致一種現象: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。無論是從經濟還是疫情的角度,這種選擇似乎都成為一種最優解。加之家政行業的種種亂象,嚴重消耗了消費者對該行業的信心,人們更是不愿意請家政人員了。
3、未來家政公司該如何轉型升級?
雖然疫情給家政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,但是目前家政市場依然具有巨大發展前景。
光是2021年的上半年,互聯網家政平臺月活躍用戶規模就高達2919萬人次。未來隨著政策規范陸續出臺,家政服務行業必將迎來一輪大洗牌,業內趨勢將會越來越專業化、規范化。
家政服務業想要讓消費者重拾信心,首先要回歸家政服務行業的核心——服務。為此家政公司需要加大對于家政服務人員的培訓投入,保障家政服務人員的質量,同時保證交易的售后服務,對每一個服務流程都要參與其中,用服務質量取回消費者心中的地位。
另外,家政企業應該合理運用資金,改進營銷手段,不能只依靠營銷獲取客戶,同時也要簡化中間多余環節,直接與員工、客戶對接,減少不必要的流程。
最后,國內家政行業高端化、專業化、專屬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。
家政公司的運營應當順應這種市場趨勢,將旗下業務更精細化、更加專業化,對家政服務人員的培訓應該更具有針對性,用高端品質打造家政企業的品牌。
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,以及從行業發展來看,“互聯網+家政”是大勢所在,鼓勵家政企業開設在線平臺,通過智能管理平臺和智能匹配系統,實現用戶、訂單、服務人員的無縫對接;登記雙方需求和技能,對客戶和家政人員進行“畫像”,實現供需精準、高效、智能匹配;建立對雇主和家政服務人員的立體評價體系,訂單完成后,雇主和家政從業者互評,這既可以成為一種雙向監督約束,也可以為其他人選擇服務提供依據和參考,彌補傳統家政中供需雙方之間的信息鴻溝。